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吃葉黃素就可以預防眼睛疾病嗎?

吃葉黃素就可以預防眼睛疾病嗎?

眼睛健康與整體健康密切相關,如果缺少某些護眼營養素對眼睛可能會導致其功能不正常。可以自我檢查眼睛有什麼樣的不適,對照一下需要補充什麼營養素。

 

光吃葉黃素真的不夠,藍光會造成多種眼睛病變

 

只要吃葉黃素就能預防眼睛疾病?

常見的眼睛不適

白內障

就是眼睛變得混濁的一種情況,這是全世界造成視力障礙和失明的主要原因。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:因糖尿病導致視力障礙和失明息息相關,當高血糖水平損害視網膜血管時,就會發生視網膜病變。

乾眼症

一種以淚液不足的病症,現代人都長時間看螢幕,這個症狀真的很常見,會導致您的眼睛乾澀並導致不適和潛在的視覺問題。

青光眼

視神經性退化或是受損導致的疾病,分成急性跟慢性兩種,青光眼可能導致視力不佳或失明。

黃斑部病變

黃斑是視網膜的中央部分,是視覺最敏感的部位,黃斑部病變會導致視野扭曲、變形或失明。

夜盲症

簡單來說就是在黑暗或是光線弱的地方看不清楚,有分成先天性跟暫時性,屬於比較不嚴重的眼睛疾病。
 

攝取維生素A,預防夜盲症和乾眼症

維生素A對於維持眼睛的感光細胞至關重要。如果沒有攝入足夠的維生素A,​​可能會出現夜盲症、眼睛乾澀,甚至更嚴重的情況。維生素A只能透過動物製成的食品中攝取。像是肝臟,蛋黃和乳製品,不過素食者也不要擔心,其實人體可以將β-胡蘿蔔素轉換成維生素A。
 

攝取葉黃素和與米黃素,預防黃斑部病變和白內障

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是黃色β-胡蘿蔔素抗氧化劑,稱為黃斑色素,集中在眼睛的黃斑部,即視網膜的中央部分,是眼球後壁上的一層感光細胞。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就像是天然的眼睛防曬霜。可以保護眼睛免受有害藍光傷害,有研究顯示攝取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可以降低43%的黃斑部病變機率,白內障也是黃斑部病變的其中一種。像是深綠色及黃色的蔬果單含有葉黃素和玉米黃素,在攝取的時候建議可以跟β-胡蘿蔔素一起攝取,會更好的被人體吸收。
 

攝取omega-3,預防乾眼症和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

omega-3中的EPA和DHA對眼睛保健很重要,人體的視網膜中含有大量 DHA,有助於維持眼部功能。對嬰兒時期的大腦和眼睛發育也很重要,DHA 缺乏會損害視力,有研究顯示攝取 連續三個月每天食用omega-3有益於對抗乾眼症,另一項研究針對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的研究發現,每天至少服用500mg的omega-3 可以降低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機率,像是魚類和藻類都是含有omega-3的食物來源。
 

攝取維生素C,預防白內障

眼睛中的房水其中維生素C的濃度高於任何其他的人體體液。房水是充滿眼睛最外層的液體。房水中維生素C的含量與其飲食攝入的量成正比。換句話說,可以通過食用保健食品和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來提高其濃度。有研究顯示,白內障患者的抗氧化狀態較低,實驗中服用維生素C的人患白內障的可能性較小,許多水果和蔬菜中都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。
 

攝取鋅,預防黃斑部病變和夜盲症

眼睛含有高水平的鋅,是人體所需酵素中的一部分,包括了視網膜中視覺色素的形成,因此,缺鋅會導致夜盲症,在一項研究中,患有黃斑部變病的人服用了鋅之後,他們的黃斑部惡化速度減慢,並且與對照組的人相比有了更好的視覺清晰度。像是牡蠣、肉類、南瓜子和花生都是很容易可以攝取鋅的食物。
 

研究報告
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3090484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3936686/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20200262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11880589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7933422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21899805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27420092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18789910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18326591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27817918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21045648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27541690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1914507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2401346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1993036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1985409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6774607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3277606

發佈留言